• 联系速达

  • 电话:0512-5766-1903
  • 地址:江苏省昆山市柏庐南路999号吉田国际2号楼1903室
国内三大LED产业基地协同创新模式比较
发布日期 2015-09-12 |
加入收藏关注:1472

 

国内三大LED产业基地协同创新模式比较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发布日期:2015-09-12  
核心提示:基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理论,以战略—组织—知识为框架,对深圳、上海和南昌3地的LED产业基地协同创新模式的形成机制和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深圳实行政府与市场良性互动模式,上海实行科研院所主导模式,南昌实行龙头企业主导模式。上述模式为中国其它地区LED产业的协同创新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建议。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介于市场与企业之间的产业组织形态,是一个区域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协同创新则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产业集群内的协同创新具有多主体、复杂性的特征,不同集群的协同创新模式也各具特色且难以模仿,探索不同集群的协同创新模式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中国LED产业发展迅速,集聚效应明显,但关键设备和核心技术缺乏,在全产业链一体化的今天,能否借助自身的比较优势和创新能力,选择合适的协同创新模式,实现LED产业的协同发展,是提升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实现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本文以产业集群和协同创新为理论基础进行多案例探索性研究,深入剖析各产业基地协同创新的形成机制和特征,为中国LED产业的协同创新提供借鉴,以弥补LED产业多案例比较研究的不足。
 
中国已建立了14个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基地,形成了珠三角、长三角、闽三角以及环渤海4大聚集区,全国80%以上的LED产值集中在上述地区。其中,环渤海地区LED产业特色不明显,且产值仅占全国的5%,而长三角、珠三角和闽三角具有鲜明的本地特色。深圳、上海和南昌分别是3个地区LED产业的代表,产业集聚能力最强、产业链最为完整,由于产业政策、市场和资源等因素不同,LED产业发展的重点和特色呈现明显的差异性。因而,本文选择最具特色的深圳、上海和南昌为研究对象。
 
1、文献回顾
 
协同创新指企业、高校等组织有效配置创新要素,通过复杂的非线性交互协作,产生单个主体或单一要素不能达到的整体协同效应的过程。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发现,协同创新研究主要针对其形成机制、创新演化、影响因素等方面,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了协同创新的模式和路径。有学者基于创新要素的角度,将协同创新形成过程分为两要素协同、三要素协同和多要素协同;有学者基于创新路径的角度,将协同创新模式分为内部协同创新和外部协同创新,其中,外部协同创新又包括横向和纵向两种类型;有学者根据创新的不同主体,将协同创新划分为不同类型。
 
其中,张波提出的企业间协作模式、产学研结合模式、产业集群模式和建立国家协同创新系统模式影响较大。创新视角从企业内部转向企业间以及企业与外部环境的互动促进了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兴起。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是指企业、科研院所和政府之间基于长期协作,有效配置集群内创新要素,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集群整体竞争优势。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关键在于形成以创新主体为核心要素,以政府、服务机构、创新平台等为辅助要素的多元主体协同互动的网络创新模式,通过知识主体间的合作,优化资源配置,使系统产生非线性叠加效用。
 
范太胜提出了基于创新共生、信任合作、价值联盟、协同氛围的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机制,认为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可以增强集群学习能力、提高创新绩效。李志刚等从集群创新网络成员及结构等角度探讨了网络结构变量对集群内企业创新绩效和能力的影响,发现企业所嵌入的网络密度、联系强度、资源丰富程度的增强可提升企业创新效率。解学梅从主体、环境和支撑系统3个方面分析了集群持续创新的协同机制,并提出了科技产业集群持续创新系统的运作模型。
 
目前,对于产业集群和协同创新内涵与外延的研究成果已经相对成熟,但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机制和模式还需要深入发掘。因此,本文以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理论为基础,以多案例比较研究为主要方法,从战略、组织、知识3方面梳理不同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模式的特征,理论框架如图1所示。
1三大LED产业
 
2、三基地协同创新模式分析
 
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模式与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创新环境和相关产业基础等因素相关,创新模式的形成要经历集群内产业规模扩大和产业链扩张、集群内技术创新扩散和创新主体合作等阶段。
 
2、1 政府与市场良性互动的协同创新模式—深圳LED产业基地
 
2、1、1 协同创新模式形成机制
 
第一阶段:少数高科技企业投入LED产业的创新研发,成为带动集群协同创新的主导企业。深圳LED产业形成于10多家从事LED封装及应用的企业。20世纪90年代末期,少数有实力的高科技企业(方大集团、淼浩高新科技)通过引进技术或利用科研院所的研发成果,纷纷“试水”LED产业。
 
第二阶段:LED聚集效应显著,协同创新体制不断完善。深圳LED产业依靠当地电子信息产业,抓住世界服务产业转移的机遇,打造综合功能的生产性服务链,形成了LED产业集聚基地,创新环境和研发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第三阶段:战略联盟优势凸显,政产学研合作密切。政府鼓励企业、研发机构通过组建LED产学研究和产业标准联盟、搭建联合实验室等形式,加强技术合作和交流,形成了协同创新的强势尽头。
2深圳LED产业
2、1、2 协同创新模式特征
 
产业集群内个资源相互作用,实现有规律的协同创新,以降低企业创新难度和风险,实现1+1>2的集群整体效应。
 
(1)政府与市场有效互动,引导战略协同体系建设。深圳市意识到战略协同的重要性,注意创新环境和协同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的互补优势,高效利用创新资源,协调各方利益,在战略上形成“政府+市场”的良性互动模式,实现了LED技术和市场推广的两端突破。由政府支持,LED企业、科研院所等机构建立的LED产业联合会,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及有效的循环何所机制。
 
(2)完善组织机制,协调主体间利益。充分发挥产业促进领导小组和行业协会的职能,通过建立资源共享平台、研发和成果转化平台及联合实验室等,实现了主体间的优势互补和利益均衡。另外,深圳市建立了大型国有节能服务企业优化EMC模式,实行“企业+用户+银行”的商业模式,“产业链+服务链+资金链”同发展,实现了合作各方利益均衡化,这是深圳LED产业又一大特色。
 
(3)发挥各主体作用,加强LED知识和技术的整合创新。协同创新是以知识和技术为核心的创新要素在不同主体间的转移、吸收、整合和再创造,需要各主体紧密合作。政府积极发挥协调作用,通过多种形式鼓励高校、企业和研究机构合作,加强人员互动、跨组织学习;深圳LED企业较多,且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通过鼓励企业加入专利联盟和标准联盟,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加速了企业间的技术扩散,有利于建立知识共享和学习机制;组建技术中心、联合实验室、专利联盟等知识协同平台,通过项目合作和技术交流,提高了企业技术能力,通过知识共享提高了产业集群整体创新能力。
 
2、2 工研院主导的协同创新模式—上海LED产业基地
 
2、2 、1 协同创新模式形成机制
 
第一阶段:扎实的产业基础和科研力量是上海LED产业协同创新的基础。上海复旦、同济、光机所、技术物理研究所等一批实力雄厚的科研院校是创新的重要参与者,为LED产业提供了技术、人才和科研成果。此外,上海市微电子、节能环保、航空航天等产业为LED产业的壮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3上海LED产业
第二阶段:公共研发和服务体系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了以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为主导的产学研联合机制。上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其分中心的成立,为共性技术攻关和行业标准研发提供了健全的技术服务,构筑了高层次、开放式的研发服务支撑体系。
 
第三阶段:初步形成“LED孵化器、技术平台与产业化基地三位一体”的LED产业发展战略。上海成立的全国首家LED孵化器,提高了集群内主体间分工合作效益,为初创期LED企业提供资金、管理等多种服务,对企业和科研成果进行孵化,促进了企业聚集、合作。
 
 
2、2、2 协同创新模式特征
 
(1)上海LED产业的战略协同体现在产业基地内协同和区域协同两个层面。上海市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和政府采购力度,结合示范工程,以产业联盟为核心,工程技术中心为平台,对LED核心和共性技术联合攻关,推动了协同创新活动的开展。另外,上海市加强长三角地区合作,构建了以产业合作为主、竞争与合作并存、互惠互利的区域产业链融合发展态势,促进了分工合作、技术许可及成果应用。
 
(2)健全产学研合作体系,为协同创新提供组织保证。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主体,拓宽平台服务体系,建立实验室和分中心,为LED产业提供高质量的系统服务。平台以服务产业为宗旨,提供性能测试、产品评估和咨询服务,组建联合实验室,开展人员培训。组织了多次专题研讨会,加强了企业间的沟通和交流,加速了技术和知识的扩散,为企业创新活动提供了通畅的合作机制。
 
(3)数量多、实力强的大学及科研院所为协同创新提供知识和技术支撑。大量科研成果成为集群知识和技术的泉源,促进了集群内企业的聚集,也为集群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由科研院所牵头,与企业合作承担国家项目研发,企业员工可以到高校进行学习和参与研发,同时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加速了知识的转移和整合,最终实现了技术突破。另外,上海以标准引领产业发展,多级单位加入了半导体照明技术标准工作组,以联合研发的形式将知识内化为创新能力。
 
2、3龙头企业主导的协同创新模式—南昌LED产业基地
 
2、3、1协同创新模式形成机制
 
第一阶段:研发优势强大的主导企业是协同创新的主体。由联创、欣磊和晶能等一批龙头企业带动,南昌LED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4南昌LED产业
 
第二阶段:以主导企业为主体,高校为基础,强化产学研联合。南昌LED龙头企业对中小企业的带动效应明显,加强企业重组或产业链分工合作,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南昌高新区和南昌大学为基础建立公共技术与服务平台,强化产学研联合,引导企业在发光材料、芯片领域的创新和研发,提高了整体创新能力。
 
第三阶段:以重点企业为依托,形成“一个中心、众星捧月、多点扩散”协同发展布局。南昌围绕工程研发中心,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通过引导相关产业发展和集群内招商引资,促进产业链延伸和企业聚集,提升了南昌LED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2、3、2协同创新模式特征
 
(1)以产业联盟为依托,走集聚化战略协同之路。南昌市利用其在LED产业技术、投融资和劳动力方面的优势,以产业联盟为依托,集聚全省技术资源,形成了LED上下游以及招商产业基地。针对基地内企业的共同需求,联盟着力研究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及共性难题,提高了产业核心竞争力,增强了上中下游的有机联系,完善了产学研利益机制,促进了知识共享和技术交流,共同推动了LED产业的发展。
 
(2)创新公共平台建设,完善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组织体系。南昌LED产业基地提供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工程技术中心、中小企业孵化器等公共技术服务,促进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并以多种形式成立产业联盟和产学研合作组织,促进知识的跨组织流动与共享。
 
(3)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加强合作,促进技术交流和转移。南昌LED产业以晶能光电、南昌欣磊、联创光电等重点企业为协同创新主体,通过企业重组产业链分工合作以及自主创新和引进吸收相结合,增强集群内企业的集聚,推进LED产业链延伸,加强LED产业的外部效应。在LED产业链发展的同时带动知识链不断完善,综合技术实力的提升使产业更具竞争优势。
 
3、LED产业基地协同创新模式比较
 
协同创新模式的选择受宏观政策、创新环境和创新主体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并随着内外部创新环境的变化而进行动态调整。通过以上分析发现,3个LED产业的协同创新模式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为了更好地说明3个LED产业基地协同创新模式的异同,本文加以归纳总结,如表1所示。
 
 
3、1 相同点分析
 
(1)重视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的主体作用。LED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采取积极措施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企业扶植政策,促进LED技术创新。同时,加强科研机构的主体作用,出台了人才政策,以吸引和留住科研人员。
 
(2)协同创新模式的复合化。三个地区的协同创新模式不仅注重产业集群内外协同,实现区域产业链融合和协同发展,还注重产业链和创新链的融合,以及商业模式创新,协同创新模式日益复合化。
 
(3)战略协同。三个基地都是中国大陆LED产业的领头羊,培育了特色鲜明的集群协同创新文化,在制定产业战略规划、技术路线图的同时,积极组建战略联盟,加强主体间合作,提高产业基地技术创新水平。
 
(4)组织协同。三个地区都重视集群内外各创新主体的沟通,既在集群内建立了产业联盟、协调领导小组等多元沟通和交流组织,又与周边区域相关产业组织加强合作,对区域和国内外LED产业发展动态形成及时的信息反馈机制,保持区域协同发展。
 
(5)知识协同。三个地区都大力支持LED技术研发,积极申请专利和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建立专利联盟等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体系;重视集群内资源共享,重视知识和技术交流。
 
5知识协同
3、2不同点比较
 
(1)战略协同。深圳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满足用户需求,成立协同战略联盟,完善协同创新机制,实现了技术和市场的两端突破;上海LED产业协同创新主要以产业基地为依托,以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为协同平台,以LED孵化器为载体,实现产业基地集聚发展和协同创新;南昌区位优势不明显,承接海外产业转移较少,其LED技术创新主要依靠主导企业推动,以产业联盟为依托,以重点企业为核心,走集聚化战略协同之路。
 
(2)组织协同。深圳市在协同创新组织体系建设上更加专业和完善。其重视组织和制度体系建设,形成了创新协调体系、研究开发体系和工程创新体系“三位一体”。创新协调体系发挥产业促进领导小组及行业协会的沟通和协调作用,为企业创新提供合作和交流平台;研发体系以科研院所和重点企业为主体,加强产学研联合创新;工程创新体系是以技术研发中心、技术创新联盟、联合实验室等为协调创新平台,以工程项目为载体,研发、生产、设计和应用一体化的工程体系;上海主要以工程研发中心为主体,在实验室和分中心的基础上拓展平台服务功能,未形成完善的创新、协作、协调机制;南昌在协调领导小组领导下,以多种形式建立产学研联盟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完善组织协同机制。
 
(3)知识协同。基于知识创新速度视角,深圳LED产业能够实现最快速的知识协同创新;基于知识缺口视角,深圳LED产业应用领域特色明显,但其缺乏上游关键设备和核心技术,存在技术研发的知识缺口。因此,深圳市在加强市场推广的同时,注重研发以实现技术突破。上海和南昌均是上游领域实力较强、下游LED技术应用相对薄弱,存在产品设计和市场推广的知识缺口。针对知识缺口,各地区都积极采取措施,通过组建专利联盟、行业标准联盟等多种形式实现知识在不同主体间共享,以形成集知识共享、整合、创新的知识网络体系。
 
4 结论与启示
 
通过比较深圳、上海和南昌LED产业基地的协同创新模式发现,深圳LED产业实行政府与市场良性互动的模式,上海形成了工研院主导的协同创新模式,南昌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协同创新模式。深圳的优势在于实行政府引导与市场化运作,加强产学研合作,从核心技术和市场推广两端突破,实现LED产业的协同发展;上海以产业基地、工程技术研发中心、LED孵化器为核心,结合示范工程,以应用带动产业发展;南昌以产业联盟为依托,以重点企业为核心,走集聚化发展之路,使LED产业辐射全省甚至全国。由于三个地区创新环境和产业基础各不相同,其协同目标、组织方式和知识共享机制都有所差异。深圳拥有优越的地理条件、产业基础和市场化机制,LED产业基地在战略、组织和知识方面比其它两个地区对集群创新系统的影响更大;上海有明确的战略协同目标,但其组织体系和知识协同机制均有待完善;南昌的战略目标需进一步深化,其组织和知识协同体系也有待完善。知识协同是协同创新的核心,战略协同是知识协同的基础,组织协同是知识协同的保障,三者必须紧密结合、有序互动,优化配置集群科学、技术和产业资源,才能实现“1+1>2”的协同创新目标。
回顶部 去底部